【健教课堂】拒绝寒冷,中医助您化身“发热体”

拒绝寒冷


中医祝您化身“发热体”


有那么一群人

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到寒冷

尤其到了冬天

仿佛再厚的衣服也挡不住寒风

每天都被手脚冰凉所支配

暖宝、热水袋是日常必备

但稍有不慎

就有被烫伤的风险


符合上面情况的

也许就是“传说中”的寒性体质医说的阳虚体质了


这种体质的人是由于身体内部阳气不足、阴气过剩

导致易生内寒,气血不通、气滞则凝

因此容易出现手脚冰凉、后背发冷

畏寒、腹泻等症状




那么我们就要向寒冷“低头”了吗?

当然不!


上地医院中医科

教您几个小妙招

拒绝寒冷

让我们都能自发热


运动

坚持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,从而有效地改善末端循环、促进血液流动。平时依据个人爱好、体力强弱选择运动方式,以有氧运动为佳,如瑜伽、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微微出汗即可,不要大汗淋漓。

晒太阳

中医讲“背为阳”, 冬天人处于“阴盛阳衰”的状态,宜进行“日光浴”,背对阳光,肾与膀胱,一脏一腑,互为表里,督脉行于背部, 为阳脉之海“日光浴”可暖背,提升整个身体的阳气。

泡脚

肾之经脉起于足部,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。冬夜睡前最好用具有补肾作用的中药(如菟丝子、淫羊藿、仙茅等)煎煮后泡脚,水温控制在40度左右,水漫过脚踝。浸泡20分钟左右,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,微微出汗时效果最佳。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 ,效果会更好。该法可以温肾阳,防寒袭。这里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人不宜使用此方法,因其末梢血液循环不畅,热度感知力相对较差,容易出现烫伤情况,固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保健方式。

艾灸

艾灸可祛除体内阴寒病邪,恢复阳气。具体可艾灸3个穴位。

大椎穴

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,艾灸该穴位可增强阳气,驱散寒湿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但容易上火的人慎用。


足三里

位于小腿上,当腿弯曲时可看到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,这就是外膝眼,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。足三里为养生保健第一要穴,民间有“艾灸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”的说法。艾灸该穴有温中散寒,健运脾阳,补中益气的作用。


关元穴

在肚脐下四横指处。艾灸关元穴可治疗一切阳虚证,对畏寒怕冷效果尤佳。

进行艾灸时也要特别注意温度,防止烫伤的情况发生。

注意保暖,呵护脾胃

在寒冷的冬日早晨,推荐慢慢喝一杯温开水,呵护脾胃。这也是一个养护脾胃阳气的小方法。容易手脚冰凉的朋友,尽量不要在冬天一大杯凉水咕咚下肚,这是最容易直接损伤脾胃阳气的。

作息

经常心情不畅、烦躁易怒、手脚冰凉的人,要早起早睡,不要熬夜。夜晚阳气应收藏,熬夜会导致阳气损耗。




要“发热”当然不能忽略食补

养身体的同时享受美味

身体心理双重满足~



脾肾阳虚:当归生姜羊肉汤

用当归20克、生姜30克、羊肉500克炖汤,有补益气血、温中散寒的功效,适宜手足不温、腹中冷痛、畏寒喜暖者食用。


气血两虚:黄芪党参乌鸡汤

可用黄芪、党参各15克,与乌鸡共煲汤喝。日常还可以用桂圆、红枣、枸杞煮水代茶饮。


血虚寒凝:生姜红枣茶

取生姜15克,红枣5~6颗。生姜洗净切块,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煎煮10~15分钟,起锅前可添加适量红糖,每日尽量于上午代茶饮


肝气郁滞:陈皮麦芽粥

取生麦芽50克、陈皮10克、大米100克,生麦芽、陈皮煮水,滤出药渣,药汁加入大米煮粥食用。



万事具备

一起温暖过严冬吧~



供稿:中医科

编辑:党   办

北京市上地医院

真心叙事   真情同行

服务号

订阅号

视频号


扫码关注我们

http://www.shangdiyiyuan.com/



©2024 - 北京市上地医院 版权所有
京ICP备2021028904号-1